如果硬把“清、浊”理解成:“男”对应于干净纯粹,而“女”就是肮脏复杂;那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字面书生”。“字面书生”习惯“听风就是雨”,不穷究其根本而肆意曲解本义。因为在上面引文的后面还说道“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揭示了“清浊”、“动静”两组概念本来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以《清静经》为例的道教经典不仅没有提出“男女”谁更重要,谁更不重要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性命题,而更强调两者组成、变化的关系。并且,“男女”所匹配的其他内容是互根互用的,如果我们将经文做如下标明,则能发现一些地方很有韵味。
“清(男)者浊(女)之源,动(男)者静(女)之基。人能常清(男)静(女),天地悉皆归。”
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男女”内涵各取其意。经过这样的比对后,不难发现文中的结构排布,隐含了“男”取“清”之意,“女”取“静”之意。而人虽有“男女”,但是要“悉皆归”的。我们要避“浊”归“清”,避“动”归“静”,合起来就是“清静”。
《清静经》当然不只针对男女关系进行谈论,但它包含了男女二者作为一对对立统一体所能表现的世间关系的价值性内涵,因此即便不直接指向男女,也可借男女的寓意来阐述道理。借寓的有效性,在于把抽象而难把握的道理和可感知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样借寓才能够达到让人领会的效果,这既是道家经典的特点,也是祖师慈悲的智慧显化。
再看“男尊女卑”的话题。《清静经》的例子从某个侧面告诉了我们,在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如果胡乱妄信、杂乱无章地把各种观点混合起来,就很容易产生认知混乱。
回到中华民族文化最初的源头,我们会发现古人表述方法与现代人不太一样。古人秉承了源远流长的文化根基,其思考和表述都可以向传统继续追溯;今人的思维方式则十分个性化与碎片化。当我们用这种个性化与碎片化的方式去理解古人思维传统中最根本的内涵的时候,会发现是非常困难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具独特的结构性与框架性,所以如果深入探究的过程中没有尊重作为前提,而以现代的思维方式想当然地直接理解,虽然也可以得到片面的知识,但必定会有较大的偏离。
用户评论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