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玄关,有顿、渐二法、根机(素质)利者可从顿法入手;根机钝者,要从渐修做起。
下面介绍几种顿修方法:
①忘法
古云:“无心是道”,无心,即无六尘缘影之心,此心既无则妙明真心自显,道家叫做“心死神活”,所谓摄心归一,即收摄六尘缘影之心使之归于一(一义为空)。所谓:“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即摄用归体。欲达无心在于忘心,即除去见闻觉知,不用聪明思虑,庄子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即身心两忘),同于大道,此谓坐忘。”“如果不忘心,对境必著相”,“不知空本无空,无念之时正是孤明的心,保护孤明就是修禅最好的一着子。”(正果《禅宗大意》)
道家南宗五祖白玉蟾在《玄关显秘论》中说:“……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按此系引谭峭语)。只此忘之一字,则是无物也。‘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其斯之谓乎?如能味此理,就于忘之一字上做功夫,可以入大道之渊微,夺自然之妙用,立丹基于顷刻,运造化于一身也。”可见不仅参掸可由忘字入手,修丹亦当由此入手。黄檗禅师说:“忘境尤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怕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惟一真法界耳。”“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
金盖山人闵一得在《道藏续编》中对玄关之理、法、境界反复阐述,极尽情微,直指开玄关之法在一“忘”字,即“忘而又忘,玄关斯辟。”阴阳派丹法首重鼎器,清静派丹法首重玄关,一旦玄关得手,则丹基已立,向上修持,自可头头是道。
若迳能入忘自属捷径,如或未能则可由渐而至。1987年7月份的《气功》杂志上有一篇很好的文章,足资参考。即庞祝如《从三调到三忘》,现摘录如下:
“众所周知,调身、调息、调心是练功的三要领,但三调仅仅是练功的入门阶段,最终达到身心统一和空化。这就是使三调进入‘忘身、忘息、忘心’的境界。不少练功者之所以久练收效不大,就是执守三调以为终点的缘故,三忘的过程首先是忘身,进而忘息,最后忘心。达到忘心才算进入真正的气功态。调心是排除杂念过程,以一念代万念,使能量集中于大脑额区,产生功能的质变,接通与机体内部的联系,这时体内各微细变化均可感知,是为入静。之后应逐渐冲淡意守的意念,直至完全消除意念。这样大脑功能的质变便由额区遍及整个大脑。进入高度协调和有序化的状态,是为入定。此时只觉心神寂静,空明澄澈,宛如明镜,浑同太虚,主观与客观融合—体,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就是忘心。”按:此境界,既已忘心,即不可再起心,起心动念,此境界即消失而“出定”。在练功得此境界后,还可以有一定的残留效应,即不练功时亦可有空明宁静之感,杂念不生,应物不迷,对此应予注意护持。
②观法
佛家有多种观法,这里所说的观法是指观心的方法。《心地观经》说:“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道家也说:“太上曰,吾自无始以来观心得道。”佛道两家都指出了观心的重要意义。但应如何观,则原则性的提示多具体方法少。这里有一段文字讲的很具体。可以参考:
“观心之法即修持法,先要心平气和,放下万缘、尘事杂念一概放下。轻松自然,善事恶事都不思量。静观脑海里的念头,忽起忽灭,此念生起消灭,他念又起又灭,接续不停。如水波、水泡,生生灭灭,复归为水。妄念起时勿断除它,勿排斥它,勿执著它,勿随逐它而跟着思考下去,只管静心观察其生灭,毫不费力。妄念起时,一看不知去向,旋又复起,仍如是看,念若不起,只看着,久久纯熟,看到一念不生,即是入定,即与般若相应。观无明心,即是观真如心,观心性即是观无明心,何以故?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真如之用故。观而得定即是真如三昧,为三昧之王,故名上定。观心,不念外境,故名无念行,一心不动,故名不动行,心无所缘,故名无相行,心不住境,故名无住行。用般若观照(即无为法观心)故名般若行。常修此行,则真心自现。”
“初修禅定时、心绪繁乱,杂念丛生,只要内心把持‘平怀之心’,不起心动念,不遏止妄念,不追随妄念,自然地,妄念一起一灭,逐渐减少,渐趋于平静,直至妄念全无,即可入定。将入定时,自心会觉察到将进入某‘境地,有的觉得好似要昏迷过去,有的觉得好似陷入虚空中,不着地之感;有的会紧张。只要一敏感,心念一动马上又退出定,必须再接再厉进修下去,还是保持平怀之心,以无为入定,此定非有为法,心想入定即不入,起意动念即不入,是为寂静自入之无为大定。此法要多加磨练,使无为心境纯熟,即不患得患失,动静无碍,处事应物皆一心不乱,不离大定,斯可谓入道矣。达摩四句偈:‘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济公(指禅宗临济宗开祖义玄,非济公传之济公)偈曰:‘着意求真真转远,痴心断妄妄犹多,道工一种平怀处,明月清风影在波。’即是纯静不动,平怀处心,可以入道也。”
“入道之后,只是个开端,虽然在日常生活起居造作之间,皆能保无为心境,不离大定,还需勤加修持无为禅定。因静坐时,其智慧与道果之增长,精纯度与速度,皆比平时来得快且大,故必勤修,以期证得无上智,无上菩提。”
“持诵或默念佛菩萨名号,或咒语,或经文,持诵到专心一意心无旁念,即可入定,名为念佛三昧定。此三昧与修无为道之真如三昧完全一样,若无修禅定,只*念诵时收心入定,这还不够。因其持诵是短暂的,不念诵时,即无定矣”(王豪《无为大禅定修持要领》)。
以上所说皆属敲门砖(入门方便),若能顿悟则此方便亦无所用,正如张紫阳说:“心迷须假法照,心悟法更不要。”
③守中
李道纯指出,玄关就是“中”。他说:“诸丹经皆不言正在何处者,何也?难形笔舌,亦说不得,故曰玄关。所以圣人只书一“中”字示人,此中字,玄关明矣。所谓中者,……汝但于二六时中,举心动念处着功夫,玄关自然见也。见得玄关,药物、火候、运用、抽添,乃至脱胎神化,并不出此一窍。”(《中和集》卷三)可见“守中”一着是李道纯丹法的核心要诀。内丹之“中派”亦由此而来。
在尹真人高弟《性命圭旨•元集》中,论守中要诀时说:“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心性者,本体也。儒之执中者,执此本体之中也;道之守中者,守此本体之中也;释之空中者,空此本体之中也。本体之中,本洞然而空也。道之得一者,得此本体之一也;释之归一者,归此本体之一也;儒之一贯者,以此本体之一而贯之也。”又云:惟此本体,以其虚空无联,强名曰中;以其露出端倪,强名曰一。然而中即一之藏也,一即中之用也。天得此而天,地得此而地,人得此而人,而天地人之大道,原于此也。”即把三教大旨及天地人的本原都归结于“中”。本天道立人道,以人心合天心,则自符于中道而无背逆。丹经中说:“人心若与天心合,颠倒阴阳止片刻。”正言其功用奥妙。
清•黄元吉亦以守中为一贯功夫。“昔论吾道,始终只是一‘中’字,始也守有形之中,以炼精化炁;终而守无形之中,以炼虚而合道。”又云:“吾道修为,除童体之精气神三宝无亏者,无须守中一着功夫,可直从河车搬运下手处。凡已漏之体,精气神三宝均已亏损者,则舍守中温养—法,以积精累气、复精聚气、固精养气,期返于童真体,用为修炼之本,别无二途可循。”此亦是单提一个中字,作为内炼修持,返老还童的惟一途径。
《张三丰全集•道言浅近说》:“大道从中入门,所谓中字者,—在身中。一不在身中,功夫须两层做:第一寻身中之中,朱子云‘守中制外’,夫守中者,须要回光返照,注意规中,于脐下一寸三分处不即不离(似守非守),此寻身中之中也;第二求不在身中之中,《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此未发时,不闻不见,戒慎幽独,自然性空神清,神清气慧,到此方见本来面目。’此求不在身中之中也。以在身中之中求不在身中之中。”这是从脐下入手之说。张三丰指出:“凝神调息,只要心气平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渭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中即丹经之玄关一窍也。”
④念佛三味与开悟(玄关)
美国金博士到台湾承天寺参访广钦老和尚。金问:“我看佛学书籍中提到有个‘念佛三昧’。到底有没有这回事?老和尚是否得过这种境界?”广公上人说:“我在50年前,有一次情况,我认为是念佛三昧。”金高兴地说:“请师傅开示!“和尚说:“50年前,我在福州鼓山时,有一次随众在大殿行香念佛,大家随着木鱼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手结定印,边走边念,突然我那么一顿,……当时‘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先在大殿地面盘绕,然后再冉冉地回旋上升起来。”“当时没有什么寺庙建筑和其他人、事、物的感觉,只有源源不断的念佛声,由下至上,一直绕转,尽虚空、遍法界尽是弥陀圣号。”金问:“此时师傅行不行香?”老和尚说:“那时他不晓得行不行香,也不晓得定在那里,光是‘南无阿弥陀佛’而已。‘最后维那引磐一敲,功课圆满,大众各归寮房’他还是一样‘南无阿弥陀佛’下去,二六时中,行住坐卧,上殿、过堂完全融于‘南无阿弥陀佛’佛号声中,鸟语花香,如此有三个月之久。”
老和尚笑着说:“那真的很爽快!不过这只是我记忆中的体会,是不是念佛三昧,供你参考,我觉得是个念佛三昧。”
关于玄关之渐修方法,即当修炼“庄子听息”、“庄子坐忘”、“傻坐、傻卧”或“请静功”等静功时,进入忘我境界后,进而可以获得玄关窍开之效应。
炼精化炁法——修内丹两种入手方法
(1)神住炁穴(丹田)活子时到,由会阴收至炁穴,稍加鼓炼,还虚静养,此为入手调药之法。
练庄子坐忘法或某些静功,或睡眠将醒时,每有阳生“活子时”到,即生理性阳气发生,男性表现为生殖器勃起,此时,立即意守会阴,待其旺势梢衰,欲回未消之际,急用下述呼吸法:
①每一吸气,意想气由会阴吸入至丹田,严格说其位肾应在脐后肾前,距前7分距后3分稍下处,一路吸至脐下小腹内即可,吸有意,呼无意,即用吸不用呼。吸气时用意识由下向上、由外向内抽吸,呼气时任其自然,不加意念。这里虽用吸气,而又不要过于注意吸气。因为这种方法的作用在于:借助呼吸而抽紧小腹内有关肌肉,收回精气。所以《伍柳仙宗》说:”炉中之意切莫着于呼吸,不过借呼吸之机以为采取之具。”这种呼吸法次数不限,一般不超过10次即可,以生殖器萎缩至正常为止。此吸气法在于采取,要稳而稍有力。当开始第1吸时,即将小腹适当抽紧,如忍小便状.以后无论吸气或呼气时,小腹部一直保持一定的紧张。然后转用下述呼吸法。
②第2种呼吸法在于将采来的阳精炼化,以防止走泄。如阳物勃起甚微。成自料不致走泄,则此法可不用,采回后意意守一下炁穴,还虚静养片剑即可。用第2种呼吸法时,意守丹田,呼吸并用,即呼吸皆加意念,但既非上抽,亦非下贯,而是稍用力,像风箱一样在小腹部鼓动。本来小腹部是随呼吸起伏的,但要意想呼吸时小腹是向左右开合伸缩,或想象呼吸时,似小腹部在揉面。这实际是借呼吸之力。进行小腹内的肌肉运动和按摩。这种呼吸法做一二十次,小腹内可有温热感,然后透入全身,生殖器就没有动机了,不会再遗精了。初期是这样,如能保精,以后越炼越旺盛盛,就随时来随时调,“忙里偷闲调外药,静中生动采先天。”后天补先天。
用这两种呼吸法部要平稳、都要舌抵上腭。第2种呼吸法如一时不能掌握,可以按摩法代替。即双掌重叠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按于小腹部,先由左向上向有向下(逆时针)方向按摩数十次,再从相反(顺时针)方向按摩相等之次数。按摩时取仰卧位或坐式均可。亦可以获得小腹发热之效应,继之透入全身。
做完上述两种呼吸法后,即把意识放开,“还虚”静养或即入睡亦可。第1种呼吸法为采法,即将发生向外之阳精、阳炁采回来;第2种吁吸法为炼法,即将采回来的阳精、阳炁炼化;最后之还虚为养法;加上采前之静功修炼为种法。上述过程,即为修内丹入于调外药之“种、采、炼、养“过程。
采取之时机,勃起尚不充分即行采取谓之嫩;勃起已久,旺势转衰,加以杂念纷乘,始行采取谓之老。何谓充分?根据不同年龄、体质,勃起甚强谓充分;稍有胀感,再不能继续勃起亦可谓充分。勃起力微者,仅用采法即可,不必先守会阴,亦无须炼化。
调药所用呼吸法都是腹式呼吸,是借呼吸而使下腹运动,不是向胸部提气,更不是用胸式呼吸将下腹提上去。因此,在外观上看,小腹应无明显起伏。
呼吸,因其用法不同,有时称之为风,有时称之为火。这里的呼吸法属风,神意属火。《经》云:“神火化精”。故无论采取或炼化,皆重在神意作用,心力、目力皆应高度集中于所采练之精气。用呼吸法在于“风助火势”。如风大火小,呼吸虽多而有力,但精神不集中,也难于采回、炼化,故当风火并重。如就呼吸而论,如用之不足,固然无效;如用之太过,则迟其生机。甚可出现恶梦、肢冷、烦躁等不良反应。甚至仍可遗精。出现此种情况后,可练“庄子坐忘法”、“自然站桩”或“气贯丹田法”(即每呼气时用意贯下丹田,用呼不用吸)。
总之,呼吸的强度与生殖器勃起的强度成正比。阳强息弱则精不化,生殖器旋倒而旋起,阳弱而息强,则出现偏向如上述者。何为适中,当自行体会。
另,生殖器勃起后,即使不用采炼法,也会自动萎缩的,但自动萎缩后,随之仍可勃起,或遗泄,即使不遗,其气亦散。用调药法后,应鉴别究属自回抑或调回:①做第1种呼吸法时,每一吸气,生殖器及阴囊应有与之相应的反应——抽缩;②炼化后丹田可有温热感(年老体弱者练功初期可无此感觉);③如属炼化,应有舒适感,生殖器再无动机,短时不再勃起。
《伍柳仙宗》阐释调药之要领为:“从静而入,至动而取,以虚而养。”“自始还虚而待元精生;以神火而化;以息风而吹;以静而浑,以动而应,以虚而养,调药之法得矣。”“自始还虚,返照龙宫(气穴),浑然而定静,以双忘而待动,以意气而同用,以神火而化,以息风而吹,以武而炼,以文而守。”
这个方法用好了,可达“昼无所思,夜无所梦”。即白天对异性无敏感,梦中不出现异性。
对女性,“活子时”(生理性之性冲动出现)到,收至丹田(脐内),再上升至双乳,以双手轻揉双乳36次,揉乳时.先左后右,有月经者,从外向里揉;无月经者,从里向外揉。揉完后,自胸往下“外导内行”至曲骨,按摩7次后双手按于小腹部,右手在内左手在外,左旋36次,右旋36次,收功。
(2)无论昼夜.感到精神振奋时,立即意守肚脐;夜醒时,保持原姿势不动,立即意守肚脐,在坐中忽觉精神一振,身自耸直,息自微弱,此为先天炁将到之预兆,立将梢神放松,以待其至。先天炁至,顶有凉风。将此凉风引入丹田。称婴姹相交。“先天炁,后天炁,得之者,常似醉。”这时全有轻微醉意,非常舒服,骨肉都融,浑身像要瘫软了,这种境界对增进健康祁祛除疾病都不成问题了。
用户评论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