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层功夫:进一步凝神
这一层的凝神与第一层的凝神不同。第一层的凝神是心神的初步凝集,它要求将未清之心先收回再送入丹田,以便能够在松静的心理基础上,有效地控制主动性的呼吸,为培养,激荡真气创造条件。
这一层的凝神则要求:认真掌握好凝神气穴的火候,从而不断温养、强化真气,以期丹田之气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在此基础上再逐渐减弱意守的心理强度,提高凝神的品质,为神息两忘创造条件。
《道言浅近》说:“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
这一层次的凝神,具体要求是:
1、神息相依于丹田,神气相抱于丹田。所谓心止于脐下,是指意念已固定地停守在丹田,意念同大脑的固有联系已减弱到最低点,此即老子所谓“虚其心,实其腹”。所谓气归于脐下,意为形成丹田呼吸后,在真息的激荡下,自然之气和从会阴上提之气,以及丹田萌发之气,归会一起。心止脐下,气归丹田,便在丹田形成神息相依、神气相抱的态势。这不但强化了真气,而且也提高了凝神的品质。
2、勿忘勿助。勿忘就是“守其清静自然”,勿助就是“顺其清静自然”。所谓“清静”是指虚无的心志,所谓“自然”是指柔缓的呼吸。《三丰辑说》引陆潜虚论调息法这样解释“守”和“顺”:“如何守?曰依息。如何顺?曰平息。”这是说,意念轻轻跟随着柔缓自然的呼吸,便是守其清静自然;让气息平和地一吸一呼,听其自然进出,便是顺其清静自然。
这就是古人说的若即若离、不沾不脱之忘。《道乡集》说得好:“稍放空,则入于荒渺;稍着迹,则败于凝滞。非如秋月映澄泉,不足朗彻其妙性;非如旭日映红梅,不足融和其祖气”。上引陆潜虚论调息法还说,守与顺“是二是一,原是不错,由博返约,唯在凝神,切勿用意。”
这说明,勿忘勿助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意守的心理强度。即既要让意念轻轻系住丹田的气息,保持适当的心理强度,以巩固并深化凝神的态势;又要尽量控制意守的心理强度,以维系恬淡的心忘,并为神息两忘创造条件。
用户评论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