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玉田先贤王清任虽不长于文,却属有阅历的实践家,《医林改错》所记各种处方皆从经验中来,是岐黄界公认奇人。其少腹逐瘀汤:
当归10克,川芎7克,赤芍7克,生蒲黄10克,炒五灵脂7克,肉桂3克,没药7克,延胡索3克,炒干姜1克,炒小茴香1克。水煎,分2次服。
对妇女月经延期、量少、色暗下块、痛经、子宫内膜增生流血不止,都有作用。老朽临床以之治疗不孕症,凡盆腔炎、输卵管阻塞,精卵无法相遇者,连吃15~30剂,即可解决这难题。但在用量上,常增加半倍,即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效果堪称理想。
老朽验证,除肝硬化满脸黧黑外,青、壮年颜面局部晦暗,色素沉积、黄褐斑,要以通窍活血汤加减调治,常开下方:
当归10克,川芎9克,丹参12克,桂枝9克,三棱9克,莪术9克,赤芍9克,桃仁9克,红花9克,益母草9克,大黄2克,生姜15克,老葱15克。
水煎,分3次服,连续应用1个月,即逐渐消退。
山东昌邑先贤黄元御“贵阳贱阴”学说引起后人不少争议,然其温养补正的论点则为医林所称赞。他受《伤寒论》理中丸启发,创制黄芽汤:人参、茯苓、干姜、炙甘草,单刀直入,药少而精,属代表作。
本方温中散寒、健睥益气,兼制水邪,对体虚无力、食欲低下等,有良好疗效。老朽以之治疗胃炎、消化不良、大便不实、遇冷即泻者,都有明显的疗效剂量随病况而定。
(编者注:黄芽汤之名何来?黄是土之色,中土之气,芽是一股生发之气,黄芽汤就是枢转中土,恢复中土这股生气。这个方子的方义,黄师的解释: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则宜参、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苓。)
4、左金丸加入绿茶粉物美价廉疗效提高
左金丸为姜汁炒黄连、盐水泡吴茱萸六比一合成,偏重寒凉。
主治肝火冲肖,土被木克,胸闷、嗳气、灼心、嘈杂、泛恶、吐酸、腹痛,常用于食管炎、胃炎、十二指肠炎。
老朽经验,对肠炎热泻、结肠炎大便溏,下利脓血也有一定作用,在此基础上,加入占黄连六分之一的绿茶粉末,调理肠道炎,疗效提高,物美价廉,可随证观察。
《产科发蒙》之八仙汤,由茯苓、白木通、土茯苓、大黄、陈皮、银花、当归、川芎组成,亦称八味带下方,适于急性盆腔炎、感染性宫颈糜烂,发热、腹痛、黄赤脓性带下淋漓不止。
老朽常以之与《医宗金鉴》五味消毒饮(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紫背天葵)配合投用,收效良好。加入赤芍、牡丹皮、鱼腥草、红藤、川楝子、败酱草,增强清热、解毒、凉血之力,则功效更佳。
友人荀谷以经营药业而转医,喜研究哲学、古文,精于辨证,探本寻源。
曾说黄连解毒汤(黄芩、黄连、黄柏、山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治疗火邪、热毒充斥三焦,症见口干咽痛,身发红斑、牙龈糜烂、疮疡疔疖。
对表里实热、赤痢、青春痘、毛囊炎、七窍出血,也有理想效果。
老朽经验,火邪上冲、大便不行加大黄,名栀子金花丸;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暴崩证,加四物汤(熟地黄、当归、白苟、川芎),名温清饮,止血作用首屈一指。
老朽临床据白虎汤、清胃散、甘露饮、玉女煎、泻黄散,拟一处方:
石膏30克,生地黄15克,黄连9克,藿香12克,山栀子9克,枇杷叶9克,麦冬9克,知母9克,黄芩9克,升麻3克,怀牛膝9克,称清上汤。
理上中二焦:宣热、泻火、消炎,通调肺胃,治疗头面烘热、口臭、颐肿、牙痛、口腔溃疡、龈破出血等症。浊邪上冲、噫气者,加代赭石15克,大黄3克,功效较好。
依据吴门叶天士先贤经验,调理肺胃、降气化浊加大枇杷叶投量,每剂开至30~40克,其力更佳。
张寿甫前辈活络效灵丹:
当归9克,丹参9克,乳香9克,没药9克,黄酒30毫升与水同煎,分2次口服。
治疗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形成之癥瘕积聚,腰、腹、背、膝、腿、臂疼痛,常投予痛经、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腰肌纤维炎、宫外孕、不宁腿综合征。
老朽以之治疗臂部神经痛、小腿肌肉萎缩走路酸痛,都获得不同效果,药少价廉,宜推广应用。
民间医治外感风寒,全身骨楚、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涕,投葱豉汤化裁方:
鲜生姜30克,大葱白30克,白菜根50克,红糖30克(冲)。水煎,分2次服,盖棉被发汗,往往一剂便愈。
对非细菌性、病毒性感冒,的确有效,老朽曾亲试之,汗后即霍然而起。若加入苏叶9~15克,功力还好。
《金匮要略》薯蓣丸,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
组方较杂,实际以补为主,能滋阴、益气、养血、调和营卫,兼祛风、开郁、却邪,对人体有提高免疫力、抵抗力,预防外感风邪的作用,是一首良方。
目前所定剂量为薯蓣(山药)300克,甘草200克,当归100克,桂枝100克,生地黄100克,神曲100克,大豆黄卷100克,人参100克,川芎50克,白芍50克,白术100克,麦冬40克,杏仁40克,柴胡30克,桔梗30克,茯苓50克,阿胶100克,干姜30克,白蔹15克,防风30克,大枣100枚(去核),碾末,水泛成丸,每次10克,日3服。
对亚健康、神经衰弱、久病气血未复、身体乏力、心悸、失眠、精神不振、四肢酸软、记忆状况日下,都有保健、治疗作用,比十全大补丸单纯蛮补有明显优势。
山西太原商人魏兰谷兄介绍其家藏验方化积丹:
鳖甲100克,人参50克,郁金50克,三七参60克,炒山楂30克,白术30克,川芎20克,鸡内金20克,水泛为丸,每次5克,日4服。
医肝硬化、脾大,胃与食管静脉曲张吐血,牙龈溢血。如有腹水,配合利尿剂,可获良效。
《袖中方》为老朽所辑,载有医糖尿病一首小方,名益寿丹
由黄芪200克(煮水入药),苍术100克,玄参100克,山药200克,玉竹200克,桑叶200克(煮水入药),黄精200克组成,水泛为丸,每次10克,日3服。
可降血糖、尿糖。长时服用无不良反应,且效果甚佳。
《伤寒论》研究家临床所用吴茱萸,主要温里祛寒,与生姜配伍,治头痛、吐涎沫。老朽经验认为,本药也属中州药,对胃炎、溃疡之上腹内灼心、疼痛、酸水上泛,与黄连、小茴香同用,十分有效,称三元汤。
加制乳香、制没药,提高镇痛作用,即五彩丸的组成。
大黄与附子互配,《伤寒论》已开先河,如大黄附子细辛汤。北京罗芷园前辈调理油气、附睾炎下坠疼痛,亦常用二者组方。
老朽师门经验,若腹有冷积,按之硬痛,大便秘结或排出不爽,习于对证方中加以上两药,附子占三分之二,收效颇好;也常在小承气汤内加人附子9~15克,寒热、攻补兼施,取得最佳的成果。
水肿病,可由心性、肝性、肾性、贫血多种因素引起,应归档调治。老朽所言者为生活困难,偏食或食物缺乏形成的营养不良性水肿。此病除补充蛋白外,要益气生血,忌大量利尿。常投当归芍药散:
当归12克,川芎9克,白芍9克,白术30克,泽泻6克,茯苓9克,加黄芪60克,阿胶30克(冲)。
水煎,分3次服。连用15~30天,便能痊愈。也可加肉桂6克,蒸动气化,疗效更好。
“中医最大的危机是后继无人。也许不出50年,中医不需要被别人取消,就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一位老中医的感慨。此语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点中了中医人才培养的要害。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西医从业人数约550万人,而中医只有40万人左右,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20%。目前,我国主要是一批50岁以上的中医苦撑危局,有志于中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中医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
中医高等院校是中医人才的摇篮。然而,即便是在这里,中医教育也面临着西医化的命运。学生1/3时间学西医,1/3时间学外语,1/3时间学中医,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一些中医经典课程不断被删减,甚至沦为选修课,而西医理论却日渐强化。很多学生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很高,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修养却很差,有的读不懂《黄帝内经》、《伤寒论》,有的甚至连基本的药性赋、汤头歌诀也不会背诵。更可怕的是,受教育层次越高,离中医特色越远。很多中医研究生不在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上下功夫,而是按照西医的模式,研究细胞和分子,做大量的动物实验。说是“中西医并重”,实际上是“重西轻中”。结果,很多学生毕业后既不懂“望闻问切”,也不会开方配药,名为中医,实为西医。一些专家尖锐地指出:“现代中医教育把学生变成了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半成品,培养了一批中医的掘墓人。”话虽偏激,却不无道理。
以师带徒、师徒传承的师承教育,是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数千年来,这种模式造就了很多医术精湛的名家。口传心授、因材施教,成为中医教育的一大特色。然而,到了今天,很多师承制培养的中医虽然水平很高,但由于西医知识不足,过不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关,无法取得合法资质,只能算是“江湖郎中”,靠偷偷行医维生。他们沿袭家族传承模式,一些“绝招”往往不愿公开,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验方因此失传。
中医人才青黄不接,还与中医院不景气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医院生存艰难。由于中医药收费低廉,体现不了中医的技术含量,大量中医院不得不弃“中”姓“西”,诊断治疗几乎与西医院没有差异。例如,对于闭合性骨折病人,运用中医正骨手法,不仅痛苦小、疗效好,而且价格便宜。但是,很多中医院为了多赚钱,已经放弃了传统的正骨手法,改用创伤大、费用高的西医手术治疗。而针灸、按摩等传统中医项目,其收费更是低廉,甚至连成本也无法弥补。在这样的体制下,很多中医辛苦一生,却家徒四壁;而西医不仅社会地位高,且收入可观。面对如此反差,年轻一代自然不愿坚守中医了。
在中国医学体系中,中医和西医如同鸟之两翼,缺一不可。相对于西医而言,中医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有人断言:如果中医不能薪火相传,随着老一代中医纷纷故去,中国将只能成为教科书上的“中医故乡”,甚至连中医人才也要从日本、韩国引进。倘真如此,我们将愧对祖先。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古代的扁鹊华佗早已远逝,下一代的扁鹊华佗又在哪里?思古观今,谁又能不为中医的命运忧心忡忡呢?
用户评论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