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尹子曰:“勿以我心揆彼,当以彼心揆彼。知此说者可以周事,可以行德,可以贯道,可以交人,可以忘我。”
关尹子说:“不要以我之心来忖度他人之心,应以他人之心来忖度考察他人的行为活动吧。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可周全事体,亦可修行品德与贯彻道的精神,可以结交谓朋友或信任的人,亦可超越自我。”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关尹子在此提出了一个类似现代心理学所说的“同理心”的概念,但也有所区别,他说的“心”是个哲学概念。俗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多指人不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却高谈阔论,可以说就是没有用同理心来理解对方。同理心就是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
道家不主张用自己的成见来看待其他人事物。《庄子·齐物论》:“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
如果各人都依自己的成见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那么谁没有标准呢?何必通晓事物发展变化的智者才有呢?愚昧的人也有。没有形成主见就去判别是非,就像今日去越国而昨天就到了一样不可能,这是把没有当作有。
庄子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判别是非的标准,其中难免有成见,虽然人常说没有成见,可是深刻地想,谁没有一丝一毫的成见呢?成见包括了很多知识性、思维性、情感性的东西,有的已经固化在脑中心中。所以我们说人生是一场修行,需要不断修炼,如对成见的消除。真正修炼到某种程度之人,才能如实观照。
一方面,“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另一方面却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意为合情合理的事,大家想法都会相同。这是就大家认同的公理来说的,基础是大多数人具有的同理心。心理学家霍夫曼认为道德的根源在于同理心。庄子说要判别是非,必须先形成自己正确的见解,那就不能只知道“我心”,还要知道“彼心”;不能只知道异理、私理,还要知道同理、公理。
病理学和生物学实验揭示,同理心是天生的。但是,后天如不善加培养,也不会使其得到良好的发展。心理学家戈尔曼认为,母亲与孩子情感协调可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这对孩子情感的培养很关键,可以使他在成年后具有饱满的情感,减少冷漠。
如果孩子的情感受到不协调的回应,他们就会回避表达感情,也不再会感受到他人的情绪,更不会恰当地把情绪用于人际关系。而遭受情绪虐待的儿童对他人的情绪会变得极度戒备,成年之后很善于感知他人的感受,但是会情绪紧张,喜怒无常。
而同理心的缺失会产生严重后果。病例中“述情障碍者”不清楚自己的感受,对于他人的感受更是一无所知。他们是情绪的失聪者。无法接收他人的感受是情绪智力上的一个重大缺陷。而那些犯下惨无人道罪行的人通常缺乏同理心,因而酿成惨剧。一个人缺乏同理心,就不会感受到别人的痛苦。
超越自我,观道品德
关尹子所说的“勿以我心揆彼,当以彼心揆彼”,就是让我们消除自身原有的成见,跳出原有的认知格局,能从他人的角度,从更大的认知格局来看待自己和别人。修炼这件事,在多方面有重要作用,他提出了五大作用。难点在于:
一是人难以做到确实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不在别人的那个处境中,人很难真正感同身受。
二是人难以做到对情绪完全掌控。情绪强烈时很难或者不会产生同理心,同理心要求个体保持足够的冷静,才能接受他人微妙的情绪信号。这个原理也揭示了为什么人在冷静下来后会后悔。
三是人难以做到真正理解他人。人有性格、思维、心理、立场等方面的差异,一个人较难不从自己的这些方面出发,而是从别人的这些方面出发,来看待事物,思考问题。
但是,说这些难点的目的不是让人不去“以彼心揆彼”,而是通过分析这些因素,来思考怎样更好地修炼,毕竟这项工作越难做到,越能做到的话,越有价值和意义。正如关尹子所言,可以周全事体、修行品德、贯彻道的精神、结交朋友或信任的人、超越自我等等,会产生诸多珍贵的作用。
用户评论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