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命理四柱道家文化装修风水相术大全出马仙民间故事周公解梦崇道学院

如何成仙得道:入世积功累德,出世修仙证道!

时间:  阅读: 次  来源:张继禹

出世.jpg

传统道教伴随着现代化步伐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在新的世纪里,世界各大传统宗教都因应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程度不等地表现出世俗化倾向,从而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继续发挥着积极作用。

但由此也引发了神圣与世俗之间关系的讨论,宗教的神圣性与世俗化究竟是此消彼长还是相得益彰,再次成为宗教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诚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宗教的神圣性与世俗化的关系,是各大宗教都不可回避的老问题,只是由于各大宗教在信仰、教理教义以及所处环境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对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回应。

就道教来说,所谓世俗与神圣乃是入世济世与神仙超越的关系问题,世俗化并不意味着道教信仰者的言行完全等同于世俗之人,而是说道教要面对世俗社会、要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采取适宜的行教修道模式。因此,神圣性与世俗化的矛盾反映在道教中,即是如何将入世济世与神仙超越统一起来。这一矛盾是从道教出现之时就存在的。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传统道教又是如何处理的呢?我们又该怎样在继承传统中予以发扬呢?在此,谨陈管见,与同道参究。

一、入世济世的教义宗旨

道教.jpg

道教是来源于民间的宗教,它是在老百姓最需要它的时候应运而生的,所以它在宣扬出世精神的同时,也洋溢着积极的入世情怀,主动关心社会、关爱他人。

道教的入世情怀和济世功德,都建立在其教义思想的基础上,宗旨在于以入世的态度达到济世度世之目标,阐扬大道以裨益社会人群,裨益世教。

自入世以求济世,尽管不无世俗化的种种形态,但其根本旨趣却超越于世俗生活,所以道教的世俗化,其实蕴涵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是背负着伟大的宗教理想以推进社会发展的表现。此种依据于道教的教义特质、因应时俗变化以调整行教方式的精神,即道经所谓"随方设教"。

在道教的经典教义中,这一思想有着充分的表述,我们可以择其要义略作探讨。

1、由忠孝诚信达至齐同慈爱

尽忠尽孝是我国传统社会的重要道德准则,是儒家人伦道德的核心内容。诚信则是做人的根本。道教从建立教团伊始,就非常重视这些道德准则并将其吸纳到教戒中。张道陵天师向奉道者所谕教戒,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诚信不欺诈"。

《太平经》说:"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说:"能如要言: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内无二心,便可为善,得种民矣。"并强调"事师不可不敬,事亲不可不孝,事君不可不忠,……仁义不可不行。"葛洪在他的《抱朴子内篇》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则强调:仙经万卷,忠孝为先。由此可知,忠孝、诚信等社会道德基本准则在道教中受到高度重视。从社会伦理的层面上看,道教重视的这些基本准则,与儒家的要求是一致的,主要反映儒家治世亦即世俗社会的道德要求。

但是,由于道教与儒家的根本宗趣不同,其强调的维护社会人伦是入世教化和修行的需要,是为升仙度世奠定基础,是所谓仙道不离人道,体现的是道教齐同慈爱的上善之心。所谓"齐同慈爱",是要把世俗社会的人伦道德爱心上升到大慈大爱的上善境界,即《度人经》所说的"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忌,言无华绮,口无恶声,齐同慈爱,异骨成亲"。

具体来说就是《感应篇》所指出的:不欺暗室,不履邪径;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头顶三尺有神明;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强调的是要诚信为人,宽容待人,无为不争,淡泊名利。《道德经》中曾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是故《想尔注》尝指出:仙人道士与俗人异。所异的并不是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而是俗世之人以功名利禄为追求,仙人道士则当以大道的上善之慈之爱为修行要旨,明白名利财货皆身外之物,人生不能为外物所累,要弃名利之缰索,以道德为务,使生命达到合道的境界,利益于人心、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常通。

2、由济世利人达至上善若水

《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至上的善行像水一样利益万物而处下不争,这样的善行才是道的体现,具有这样的善行的人才能合道成仙。因此,广行善举就成为道教入世济世以至得道成仙的重要内容。道教教团建立之初,天师道要典《想尔注》就强调,"百行当修,万善当着"。

《抱朴子内篇》则说:"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当立千二百善"。《赤松子中诫经》进一步指出:"为善者,善气覆之,福德随之,重邪去之,神灵卫之,人皆敬之,远其祸矣"。善行与修道成仙联系在一起。由此推而广之,道教告诉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善的方法很多,要在守仁不杀,悯济群生,慈爱广救,润及一切。

具体来说,一是要心存善念,要恕己及人,乐人之吉,愍人之苦,不炫己长,不彰人短,不作妄语;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不嫉不妒,戒除一切杀伐淫盗憎恨之心。二是要有行善作为,要救人之穷,济人之急,施药治病,救死扶伤,修桥补路,植树护林。三是要善于帮助人排解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要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抑恶扬善,正己化人。四要怜悯救济一切众生,放生度死。

凡物有困难求救于人,皆当帮助它们排除险恶,使之脱离困境。劝告人们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只要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心起于恶,恶虽未为,凶神已随之。显然,道教劝善之说的目的完全是从济世利人出发,是为了有益于社会人心的安定与和谐。但对于修道者来说,则不只是以世人之善为标准,而是要追求道的上善境界。

3、由重人贵生达至逍遥成仙

《道藏》第一部经典《度人经》即提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在道教看来,生命是最可贵的,希望人人都能竟其天年,以至长生久视。道教《五符经》认为"天生万物,人为最贵"。《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亦说:"夫万物以人为贵,人以生为宝。"《抱朴子》说:"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妙真经》则说:"德莫大于活。"

道教这一重生贵生的思想,是道教与其它宗教相比最富有特色的地方,体现了对人生的关爱。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生命的态度,也促进了道教对所有生命体价值的认知。道教从齐同慈爱的精神出发,要求人们要"慈心于物",以一颗仁慈之心对待宇宙间所有生命,爱及昆虫草木鸟兽,不要无辜地伤害任何生命。并在戒律中规定:不得杀害一切物命;不得烧野田山林;不得以足踏六畜;不得笼罩鸟兽等等。《太上洞渊神咒经》说:"道性本来清,救护一切人,普济于众生,太上布大慈。"

道教对人生与生命的重视,体现了关爱人生的最大热情。重人贵生最重要的就是要重视人的生命、生活,人的生命、生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生存环境,即物质生活;二是人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与生存环境是要解决人们的生理生命的基本要求;精神生活是调解人的心理与精神追求。在物质生活中,道教教人少私寡欲,淡泊名利,以宝养生命之元真;并教人致力于和平、和谐的生存环境的营造。在精神生活中,道教教人追求与道合一、逍遥无碍的境界。人生虽然会有种种困苦,但只要能以"常道"为大旨,不以鹏程万里、斑鸠数仞为区别,只要心意逍遥,心灵宁静,精神专一,所有的困苦都是身上的尘埃而已,抖落一下即能去掉,即能神清气爽。

道教认为:"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人人都具有道性,只要通过修持修炼,由生得道,由道得仙,由仙得真,必能达到"生道合一"、"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境界。但重人贵生的一切修持修炼,都要以入世济世的"真行"为基础,都要从处世为人开始提高个人的修养。无论尘路与修行的磨炼如何,其要旨都是合道永远,逍遥成仙。

4、由清静以正达至道德为宗

道教认为修道应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生灵、有益于家庭。概括起来说就是要"德臻人间,福臻家国"。在道教诸多的入世济世教义中,清静无为的教义应是最重要的。《道德经》中说:清静以为天下正。此乃太上治世修身之道。治世包括治理国家与社会人心;修身不言而喻就是说个人的身心修炼。清静能使国家得到休养生息,能使社会人心归于正定,少些浮华,能使人质朴公正廉明,少些机巧贪念,能使修行者生命得到保养,精神得到升华。

在道教的教义中,清静与无为、寡欲是互相关联的。清静无为是说要顺自然而为,不要逆自然而动、伤害天地自然的本性;对人来说则是要保养人质朴清静的本性;清静寡欲则是说人当少些欲望,以保养好人的质朴本性。《清静经》中说:人心好静而欲牵之,遣其欲而心自静。只有清静才能使心神清明,所谓天地自然的本性、人之质朴清静的本性指的就是道的本性。《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道之士,性体圆明,常应常静,不为后天的七情六欲所伤。人处在一个纷繁杂芜的社会里,要保持清静、无为、寡欲,返回先天虚明体性,以至"常清静"。

"常清静"才是道的最高境界,意即"真静",其境界是"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湛然常寂"。这种修身境界,使人身体康健,神智虚明。对治世来说,清静以寡欲,无欲则正,圣人才能以百姓心为心,安邦以兴邦。《南华经》中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清静作为治世修身的重要教义,根本是以道德为宗。因为道德在道教的信仰里,既是社会人生的最高境界,又是客观世界的本体和真理,是道教的最高信仰理体。要在通过清静以使心正神明,治世而使天下归于正,如此则道全而德备,道普而德溢,归宗于道德。

道教这种以入世济世为基本要求,以仙道为理想追求和指引的学仙修道之路,是其教义思想的基本特质。再如由少私寡欲达至道法自然、由修身养性达至性命双修、由我命在我达至形神和同等等,都是道教教义思想特质的体现。由此可知,道教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宗教,积极入世以利益社会人群,入世的目的是为了济世,宗旨则是要追求神仙超越和神仙境界,以得道成仙为最高理想。

二、神仙超越的理想境界

上一页1/2下一页
Tag标签:得道成仙修仙

相关文章Related

热门标签

更多>>
十二星座 相术 阳宅风水 立秋 八字 周公解梦 小周天 道教 大周天 风水 命运 修道 因果 丹道 养生 修行 道家 星座 修炼
返回栏目>>

用户评论Comment

加载更多...
千万道友俱乐部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