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勤俭素朴的治家伦理
“勤俭持家”是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道教要求在个人的生活准则上,强调尊道贵德,唯道是求。为了求道,必须保持恬淡无欲、清静素朴的思想,教人“抑情养性”,“贵生养生”,不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不为个人的私欲而心神不安,始终保持一种“安时而处顺”、“知足常乐”的高尚情操,养成一种开朗旷达的胸怀,“遇人无忤,与物无争”,以崇尚节俭为荣,以攀比奢侈豪华为耻,明确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和“去甚、去奢、去泰”。
道教以老子作为道祖,道教伦理的基础乃是《道德经》。千百年来,道教中人遵循老子所倡导的“道”,认真探索,勤学苦练,追寻着返朴归真、长生久视之道,恪守着勤俭素朴的生活方式。道教对人的欲望持严厉地批判态度,道教鼻祖老子认为无穷的欲望带来的只能是恶果,在《道德经》12章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因而在44章中他指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西升经》更是严厉批判了人的欲望,《为道章》称:“欲者,凶害之根;无者,天地之原。莫知其根,莫知其源。圣人者去欲而入无,以辅其身也。”
从养生的角度看,清静寡欲是养神之根本,《老子指规》说:“游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归指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是以圣人去力、去巧、去知、去贤。建道抱德,摄精畜神,体和袭弱,履地戴天。空虚寂泊,若亡若存,中外俱默,变化于玄。无为无事,返朴归真,无法无度,与变俱然。”在道教人士看来,清心寡欲的生活有助于人们保持宁静平和的心态和身体健康,只有超越了世俗社会、超越了物欲,才能最终实现超越自我,真正达到长生久视的成仙目的。
道教所倡导的勤俭素朴的生活方式,与西方文化影响下的那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普通泛滥的社会风气是极不兼容的。在个人生活在准则上,西方文化所倡导的是追求个人物质利益,鼓励人们为了满足个人物质利益而拼命竞争,相互之间比奢侈、比豪华,尔虞我诈,金钱第一。为了金钱和享受,可以不顾一切,包括出卖自己的良心和人格,终于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沦丧,歪风邪气蔓延滋长。
相反,如果人人都能信守道教文化所倡导的个人生活准则,做到“是道则进,非道则退”,那么,整个社会风气就可以大大好转,人们的思想素质也会大大提高,并把人们从金钱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个人名利的精神枷锁,更好地发展个人的聪明才智,体现人的真正价值,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道教所倡导的知足、寡欲、节俭的生活模式对于处于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的人们如何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不是一个很好的参考么?
道教伦理借助神的力量来使人自觉弃恶从善,将伦理道德神圣化和信仰化。它所产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不仅给道门中人的修仙成道指明了一条道路,就是对整个社会人们的行为养成也具有重要的导引作用。
用户评论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