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行为先,次以参究为务。先求岩谷明师,草衣木食之士,开发万法根宗,精励香火,止佩一法一箓一职,苟能晨夕炼神养气,修持不怠,与神明交格,言行无慊,何患法之不灵,将之不祐?虽职小法,专,亦验。
苟惟务虚名,奔逐声利,必求参当世显达为师,夸名眩世,不修香火,荒怠修持,佩法纵多,徒若商贾之负贩。箓职于高大,出处务于夸眩,耽肆酒食,矜伐怨欲,不异井巷巫觋之徒,未尝留念神明,輙夸符呪之验,呼俦诱类,第相鼓惑,甚则假以谢师犒将,徼索酒食,诚有悮于叩析,且深乖于教范。又輙妄为人师,以盲引瞽,内无功行,外结是非,深为大戒。
果为高行之士,惟务致虚守静,一念不生,万缘俱寂,性天道,法心地,雷霆不落万缘之窝臼,惟究向上之真宗,斯为上士也!——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道门十规》
所谓行持以戒行为先,也就是要求守戒律,修道德,为一切的基础。张宇初斥责的种种不守戒行的行为,在当时一定已非常严重,故必须由天师出面批评纠正。所以,授箓,同时要授经戒。而且各阶箓所受不全同样,一般是箓的阶次越高,戒目越严。张万福《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就将最基本的一些戒列出:
1、三归戒,此三戒者,初起心入道,受令归依三宝地。
2、五戒,此五戒者,令除五欲,修五德,持五戒,出五浊也。
3、八戒,此八戒者,持人事以契神,上二戒箓生所受也。
4、无上十戒,此十戒者,在俗男女所受,断十恶行十善也。
5、初真戒,此初真戒者,新出家所受,谓始脱俗服入道也。
6、七十二戒,此七十二戒者,正一弟子所受,即仙灵箓辈是也。
7、百八十戒重律,此男官女官正一道士所受,老君授干吉者也。
8、天尊十戒十四持身品,此清信弟子久志局所受也。
9、太清阴阳戒,此五千文箓弟子受。
10、想尔二十七戒,此太上高玄法师所受。
11、洞神三洞要言五戒十三戒七百二十戒门,此三皇弟子所受。
12、百二十九戒,此升玄内教弟子所受。
13、闭塞六情戒,此灵宝初盟所受,即破自然券也。
14、智慧上品大戒,此灵宝中盟与入帙经同所受。
15、三元百八十戒,此灵宝大盟所受。
16、智慧观身三百大戒,此上清道士所受。
这些戒,说明自从东汉以来,历南北朝,及于唐,以后又被各道派所继承,流传不绝。其具体内容或有变化,但其基本精神则素向传承。这些戒是符箓各派都坚守的行为准则。有的人不知就里,一看到张宇初说戒行为先,便以为他是受到全真道的影响。实际上还在全真道没有问世时,那些以传符箓为主的道派,就一直主张坚守,而且也正是他们,拟定了这些戒目。
而且全真道的三坛圆满大戒,实制定于王常月,而其中“初真戒”之称,在此处所引唐张万福的书中已提及,说明是“新出家之所受”,王常月所制具体内容或者有不同,其意则唐代符箓道派早已发之。只是在明末清初才有全真传戒之说,而其戒条,也是以长期创造与流传的戒目基础上综合而成。
授箓必受戒,戒律多样齐全,几乎覆盖了道士宗教生活与日常生活的全部领域,道门行之已千数百年,对于道门的整肃特别是道德面貌的提升,有着很大的作用。由于道教在社会上的重大影响,这部分戒律中包含的道德诫条,在中国传统道德的建构中,也起着某种潜移默化的培植、涵养功能。这是整个道教的财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资源。
授箓与经戒同授,乃是将道士对宗坛的承诺,与宗坛对箓生的要求,很好地结合起来,以贯彻内心道德与成仙信仰、德性与具体规范统一起来的原则,将成仙与积德相联系。
按上面提到的各种戒律全与受之者的阶位相配。而细看这些戒,又与中国传统的道德相一致。这里且举一例。张万福记箓和当受八戒。查《云笈七签》卷四十,有《受持八戒斋文》,云出于陆修静。据文中所言,持此八戒,当清斋一日一夜。用以检御身习,灭诸三业罪福者。其八戒为:
一者不得杀生以自活。 二者不得淫欲以为悦。 三者不得盗他物以自供给。 四者不得妄语以为能。 五者不得醉酒以恣意 六者不得杂卧高广大床。 七者不得普习香油以为华饰。 八者不得耽著歌舞以作倡伎。
按此八戒,从一到五,大致上是社会中一般都须避免的行为。杀生、淫欲、偷盗、酗酒,以及妄语即说谎,都是一般社会人士所厌恶的,故此五戒,为一般的社会人士所赞同。后面几项,则表达了修道人应当遵守的清静无为的要求。
至于灵宝大盟应受的一百八十戒,内容更加详尽,遵守起来当然更加不易。《云笈七签》卷三九载之。其内容中,有些在今天看来仍有价值。
例如第五戒,“不得妄取人一钱以上”,在今天简直是诚信廉洁之极了。
第十四戒,不得烧野田山林。第十八戒,不得妄伐树木。第十九戒,不得妄摘草花。第九十五戒,不得冬天发掘地中蛰藏虫物。第九十七戒,不得妄上树探巢破卵。第九十八戒,不得笼罩鸟兽。以上数戒,若是生态保护主义者见之,必定狂喜,且敬礼,不意千年之前有这等先进思想!
故受箓者受戒同时,促进了受者遵守道门的道德守则,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人更加自觉地遵守这些道德戒条。须知,戒律的遵行,多倚靠于接受者的自觉,从这个意义上,它们靠的是自律。而道门中常又编定清规,违则责罚之,基本上属于他律。自律显然为本,而他律只能为辅。
授箓仪中对于戒律有明确规定,同时,对于受之者的品德、行为的考查,也较为严格。这些且有机会时再详述。
总而言之,受箓不是简单地拿到一份花花绿绿的图书,而意味着道士宗教修养的更高要求,而道德上的去非增善,是最为基本的。戒律,就是保证这一点的手段。
用户评论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