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定律:五世而斩定律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个有本事的君子,得了个好位子,挣了一大份家业,想把他千秋万代的传下去。但「五世而斩」,君子的梦想终会被残酷的现实所击碎
老百姓的说法,更加令人扫兴,他们说「富不过三代」。五世也好,三代也好,贫与富,是在不断地转换。也许这是一种自然的调节,自然的公正。
为什么富者不能恒富?富贵人家之所以会出败家子,我以为原因有四:一曰「骄」,二曰「奢」,三曰「淫」,四曰「逸」。
一些富家子弟,骄奢淫逸,根本不是什么教育问题,他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正是那样的社会,那样的传统,生出那样的逆子。富家子弟,骄奢淫逸,根本上是一个社会问题。
第八定律:权大欺主定律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有一个难解的结始终困扰着历代的政治家,那就是「权大欺主」。如何防止「权大欺主」是中国古代政治学最大的课题之一。
现时的人把权力叫做「公共权力」,认为「主权在民」,古代人的观念则完全不同,他们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切权力归于统治者,是统治者的私有物。正是这种权力私有的特性,导致了无休止的争夺。
西方资本主义也有争夺,他们争夺的是金钱,物欲横流,我们称之为「拜金主义」。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更看重权力。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我将其称为「拜权主义」。
古代权力私有的特性,更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拜权主义」,两者叠加,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血腥的连续剧。
还有一种原因导致「权大欺主」,有人将其称为「权力结构的不稳定性」。
根据韩非子的学说,处于压力结构最上端的君王,必须具有一种强大的「势」,以势压人。君王一旦失去其「势」,整个压力系统就会崩溃。一般开国的君王,熟谙权术,具有铁腕,拥有某种强「势」,下面的人摄于其「势」而不敢有非分之想。
「权大欺主」是皇权社会始终没有解开的一道难题。
第九定律:皮毛定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千年之病,千年之痛。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知识分子就变成了「毛」。
「毛」是个什么东西,有一股腥膻之味。堂堂乎文人雅士,怎么会是「毛」?秦之前,文人们曾经有过一段美好时光。他们负笈而行,周游列国,天马行空,十分浪漫。
秦以后的文人,他们的「笈」中只有先人的经书和教义,他们整日诵咏的是别人思想的片断。文人们没有了思想,失去了自我,甘洌的清泉完全干涸了。天马没有了,只剩下一些依附于皮上的随风抖动的「毛」。
秦始皇时代,确实有过一些活的不耐烦的文人,他们执着于「自成一家」,不肯统一,后来都被秦始皇送到「坑」里去了。自那以后,文人们都学了乖,知道「坑」的厉害,自觉地维护「统一」,不再闹独立性了。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如果人人都固执己见,都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百人百性,众说纷纭,岂不是乱了套?千人敲锣,一锤定音。没有这一锤定音,千面锣只会敲出杂沓之音。
我以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他所作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统一了人的思想。不过,这件事的难度相当大。「车同轨,书同文,」做起来并不难。而要把这些十分固执的文人的思想统一起来,不是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也难奏其效。但秦始皇的做法太过血腥,后人诟病甚多,称其为「霸道」。
用户评论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