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讲一句话:祖上积德,儿孙享福;祖上不积德,儿孙要遭殃吆。那时候不懂事,觉得这话有些玄乎了:自己做事还会影响儿孙?所以当时听了这话就点点头:您老人家说得对啊。
慢慢的长大了,看了看周围的人事变迁,才领悟到“老人言”何其珍贵,在其最朴素的话语里暗藏着大智慧。小道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唐代善士孙泰以“无心”积善而德泽后辈的故事:
话说这善士孙泰生活在唐末,山阳县(今现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旧称)人士,年少时师从皇甫颖(小道没查到皇甫颖的相关信息,从孙泰的作风看皇甫颖应该也是一位高洁之士)学习,其品格德行那是一流的好。
孙泰所娶的妻子是他姨家的女儿,这中间还有一段小插曲。孙泰的姨母去世前把两个女儿托付给他,并说:我大女儿一只眼睛瞎掉了,你可以娶妹妹为妻子。其姨母去世后,大家都以为孙泰会娶其妹妹,不料孙泰却娶了其姐姐。人都看笑话似的说他傻,孙泰却说:她的眼睛有疾,若我不娶怕她终身就没有依靠了,所以我怎么能只顾自己而舍弃她呢?众人听闻后,都被孙泰的品行所折服。
一日孙泰在街上看中了一个铁制的灯,觉得很古朴就买了回去。让人清洗后发现这铁灯实际材质是银的,孙泰二话不说就给人送了回去。
唐僖宗中和年间,孙泰准备搬家到义兴(今江苏宜兴市)去。他打算买一处宅子,对方开价后孙泰付了一半钱财作为定金,之后他就到江浙一带去游玩了,约定回来住进去之后再付完全款。孙泰在外面游历了两个月之后就回来了,一天他坐着船来到这所宅院,把剩下的钱也交给了售房者,原来住在这里的人家也就要搬走了。这时候他看到一个老妇人在嗷嚎大哭,孙泰看到后很是惊讶,这怎么回事?就上前去问,这老妇人就说:我老婆子在此孝养公婆,谁料到子孙没有出息,房屋竟卖为他人所有。如今即将背井离乡,我怎么能不悲伤呢?孙泰听后觉得有些悲伤,对老妇人说:老人家莫要悲伤了,我刚刚接到京城来的书信,已经调离此地至他处为官,故而不能住在此地。这处宅院,就交由你的子孙继续来打理。话说完,孙泰就坐着船走了,再也没有回来过此地。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参加科举考试,那个不容易可不是一般难啊。我们查看文献资料,古时候就常有人考到白头都没有消息。但是,人孙泰的儿子孙展在参加科举时殿试(殿试亦称“廷试”,于会试后当年在殿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进士均可参加。殿试成绩分为“三甲”。一甲:共三名,叫“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就取得了进士及第的好成绩!在后梁(即梁朝,五代十国之一,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时,孙展任省郎(指中枢诸省的官吏)一职。
好了故事讲完了,就依这三件事来讲,孙泰的人品真的是没得讲都是杠杠滴:小等事——“银灯”、中等事——“房产”、人生大事——“择妻”,他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都以他人利益为先,把自己放在最后。
我们现在讲磁场的影响力,孙泰其本身他就是一个大的善的磁场,在其影响下必然有更多的善行、善言,同时也能感召善的力量。其子孙展从小耳染目睹,自然也是一颗“善”的种子,在其父正能量的指导下生长必成大才。故而,《周易·坤》也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发生在孙泰身上的故事,岂止会只有这三件?只是从这有代表性的三件事,从侧面反映出他的高尚品格。孙泰在做着些事情的时候,并没有抱着“善有善报”的念头,都是其发自内心的行动。想到小道自己做事情有时候还抱着“有为”之心为之,真是惭愧不已。
诸位看到此,想必都已经知道让自己子孙飞黄腾达的秘密了。
《太上感应篇》中有这样一句经文:“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未至,福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但日有所亏。福祸无门总在心,作恶之可怕,不在于被人发现,而在于自己知道;行善之可嘉,不在于别人夸赞,而在于自己安心。太上曰:“善恶相去几何?”
其实人没有绝对的善与恶,人性中或善或恶的各种元素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空间中,都会有所释放。人的一生中不在于你一路走来遇到的全是善人,而在于你遇到有些并非善人的人(当然不一定就是恶人),这时你能不能在和他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你人性中的温暖、善良,通过你对他的体谅、包容,通过你美好品德的感召,使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太上感应篇》中所说的“正己化人”,用正直的力量去影响周围、影响社会,道祖太上说的其实就是这样一个目的。
在《太上感应篇》中有这样几句经文:“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其实这是一个做人的标准。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这句话是说对于常常作恶而招来灾祸的凶恶之人,我们应该要怜悯他、劝导他、感化他,使他断恶向善,转祸为福;善良的人,常常行善而招来福报,我们应该为他欢喜赞叹,鼓励他、成就他,使他更积极地行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是说遇到他人急切的需要,我们应该要慷慨解囊,及时帮助,以应急需;遇到他人发生灾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已凭着自己的力量,去救护和解除他人的危难。或是当别人遇到了心灵上的困顿或是绝望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善用一言,予以解救,这也是一种功德,哪怕有的时候只是一句善意的谎言。
推人一把和扶人一把,都是这双手啊!陷害别人和赞叹别人也都是这张口啊!所以,宁可用扶人的手,千万别用害人的口啊!如果能够照着去做,那就不必问前程,前程自然一定是好的。所以说,整个的外在世界就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当你自己沉浸其中,并真正去感知了所谓的大道在心中,感受到昆虫草木皆有灵,那么我们就洞悉了万物之理、自然之道。但又有几人真正地体会过道祖太上所说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呢?
太多追名逐利的事情,以至有的人已经失去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忘了本应行之终身的“善”字和 “德”字,于是失去了很多亲近“善”和“德”的机会。
其实,中国古代的智者最能理解“善”和“德”的真谛。无论身为君主还是百姓,言行都不敢离“善”离“德”。《宋世家》记载,一天宋景公梦见自己的心被荧惑(古代天文学上指火星)包了起来,于是他就叫来星象学家子韦询问。子韦说:“此兆预示可能有大祸将降在你的头上。不过,可以将大祸移到你的宰相身上。”宋景公说:“宰相是我的左右臂,怎么能为了我而让他受祸呢?”子韦又说:“可以转移到百姓身上。”宋景公说:“君王应该爱民,我决不忍心让他们替我受祸。”子韦无奈地说:“那就只能移到年成上了。”宋景公叹了口气:“年成不好,民众挨饿,吾为谁君?既然我天数已尽,那就让它结束吧。”最后子韦感慨道:“天虽然高,但对下面的事一清二楚。你讲的三句话道出了你善的本性和崇高的君德,天必给你好的果报。”果然,宋景公不但没有受祸,而且又活了21年。
宋朝的大政治家司马光说得再透彻不过:“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现实中,有许多权贵、富翁,虽然荣华富贵却为富不仁,常言说:“造作善善恶恶,报应如影随形。莫道作恶不报,直到恶贯满盈;莫道修善无应,直待善果圆成。”积德虽无人见,善恶自有天知。是啊,如果我们都能以真实的心去行善,人意合了天心,那天又岂会违了人的意愿?天必护佑善人,而且天下也没有做不成功的善事!
自古至今,不变的是道祖太上对后辈门人的期许,那些朴素的道理一直陪伴着我们,让我们从中受益。所以我们在修道的过程中,要时刻坚守着祖师的古训:“正己化人,众善奉行。”
曾经有人说:“我知道做一名道士其实很容易,只要专心奉道即可。”那我要告诉大家:“做一名道士实际上很难,因为我们要弘法利生。”既然今生有幸做了一名道士,那就在修道的海洋中,时刻以 “三宝”为舟,以 “五戒”为桨,以经文为路,以祖师为训,以师父为指航标;舍此凡身,永为法钟;不达道岸,誓不罢休!
用户评论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