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几部中国古代小说都提到了三昧真火,这里仅以最为著名的《西游记》、《封神演义》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从这两部小说中“三昧真火”的含义说起。
《西游记》第四十一回说道:这火不是燧人钻木,又不是老子炮丹,非天火,非野火,乃是妖魔修炼成真三昧火。五辆车儿合五行,五行生化火煎成。
肝木能生心火旺,心火致令脾土平。脾土生金金化水,水能生木彻通灵。生生化化皆因火,火遍长空万物荣。妖邪久悟呼三昧,永镇西方第一名。
众神道:“说起他来,或者大圣也知道。他是牛魔王的儿子,罗刹女养的。他曾在火焰山修行了三百年,炼成‘三昧真火’,却也神通广大。牛魔王使他来镇守号山,乳名叫做红孩儿,号叫做圣婴大王。”
(第四十回)可见,这里所说的“三昧真火”与本文第一节的定义大体相同,也是指人体(或有情)经修炼而形成的先天之气(但具体含义不同)。
这样,我们再回头看本文开头所引内容便可理解了。“那猴吃了蟠桃,饮了御酒,又盗了仙丹,我那五壶丹,有生有熟,被他都吃在肚里,运用三昧火,煅成一块,所以浑做金钢之躯,急不能伤。”
这是说孙悟空运用体内的先天精气将仙丹内化,煅成一块,从而形成了金钢之躯。《封神演义》中对“三昧真火”更是有直接描述:
话说子牙用三昧真火烧这妖精。此火非同凡火,从眼、鼻、口中喷将出来,乃是精、气、神炼成三昧,养就离精,与凡火共成一处,此妖精怎么经得起?(第十七回)
此外还常常出现诸如下述的文句:又见子牙骑到,把打神鞭祭于空中,闻太师难逃这一鞭之厄,只打的闻太师三昧火喷出三四尺远近。(第四十三回)
哪吒战住了刘环,把乾坤圈打来,只打得刘环三昧火冒出,俱大败回营。(第六十四回)老子扁拐夹后心就一扁拐,打的通天教主三昧真火冒出。(第七十八回)
可见,《封神演义》中的“三昧真火”的含义亦大体同于道经。
很显然,这两则材料中,三昧真火都是可以直接燃烧外物的。(资料图)
其次,再说两部作品中“三昧真火”的作用。如上节所述,在道经中,三昧真火的作用可分为内外两面:对内炼养形体,对外使“鬼神不敢近”。
小说中对三昧真火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对外一面,对内一面的作用只发现一处有所涉及:
只三山五岳门人,与凡夫不同,俱是腹内有三昧真火的,又会五行之术,不觉俱先好了。(第八十一回)
这是说,仙人们因腹内有三昧真火,所以生病(中毒)之时,可以比凡夫更快康复。这一点(即除疾疗效)可以归之于对内一面的作用。
对外一面,道经中只是说,人体生出“三昧真火”则“鬼神不敢近”,而在小说中,三昧真火的作用则进一步扩大,成了除妖灭魔甚至烧神焚仙的利器。话说子牙用三昧真火烧这妖精。
此火非同凡火,从眼、鼻、口中喷将出来,乃是精、气、神炼成三昧,养就离精,与凡火共成一处,此妖精怎么经得起?(第十七回)
子牙无计可施,命众门人:“借三昧真火烧这妖物!”旁有哪吒、金木二吒、雷震子、黄天化、韦护,运动三昧真火焚之。(第六十三回)
陆压进阵见空中火、地下火、三昧火,三火将陆压围裹居中。他不知陆压乃火内之珍、离地之精、三昧之灵。三火攒绕,共在一家,焉能坏得此人?(第四十八回)
纯阳自是三昧火,烈石焚金恶煞神。(第六十四回)
第一则材料说的清楚,“三昧真火”与“凡火”两相结合,才使得妖怪经受不起。但其他地方的描述似无干凡火,只用了一个“三昧真火”便能妖怪烧灭,这可能是作者的简笔之法,省略了“凡火”二字。
第四则材料中的“陆压”是仙人,他虽未被“三昧真火”所伤,但至少可以说明,在他的对头——截教之人的观念里,三昧真火是可以烧杀普通仙人的,只不过恰巧陆压体质清奇,能够免疫三昧真火而已。
因此,三昧真火对外一面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在结合“凡火”之后,能够除妖灭魔甚至烧神焚仙。
在道经之中,三昧真火只是修炼者体内的“凝聚之气”,并没有燃烧外物的功能,而在小说之中,三昧真火则径可燃烧外物。话说杨戬借胸中三昧真火,将粮草烧着,照彻天地。(第四十三回)
杨戬听得,忙将三昧火烧了惧留孙指地成钢的符篆,立在黄河岸边。(第八十八回)
很显然,这两则材料中,三昧真火都是可以直接燃烧外物的(用“三昧真火”加“凡火”来烧粮草毫无意义,因为只需“凡火”就能堪当此任)。
但既然如此,为何烧灭妖怪之时又需要与凡火“共成一处”呢?这不能不说是本书的一个矛盾之处。在《西游记》中,三昧真火的这一作用则为我们所熟知,因为红孩儿就是通过“三昧真火”烧的孙悟空大败。
那妖王与行者战经二十回合,见得不能取胜,虚幌一枪,急抽身,捏着拳头,又将鼻子捶了两下,却就喷出火来。那门前车子上,烟火迸起;口眼中,赤焰飞腾。
那妖魔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闸闸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连喷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烟火迷漫,真个是熯天炽地。(第四十一回)
原文中又说道:“原来龙王私雨,只好泼得凡火;妖精的三昧真火,如何泼得?好一似火上浇油,越泼越灼。”
可见,三昧真火在《西游记》中不仅可以燃物,而且所起之火,凡水更是灭它不得。